尊龙体育app下载官网-这一食品成健康消费新风口:从概念走红到千亿市场,品牌巨头纷纷抢滩
这个曾经局限于医疗场景的细分领域,如今更是成长为年增速超10%、规模达1762亿元的庞大市场。

文:周晓宇
来源:营养健康评论
低GI市场究竟是一片怎样的蓝海?
近年来,“低GI”食品成为健康饮食领域的热门话题。从低GI饼干、低GI面包到低GI大米,各类低GI食品层出不穷,吸引着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。
尤其是当“健康中国2030”战略与1.41亿糖尿病患者的控糖刚需相遇,中国低 GI 食品市场——这个曾经局限于医疗场景的细分领域,如今更是成长为年增速超10%、规模达1762亿元的庞大市场,并以全场景渗透的姿态重塑食品工业格局。

席卷食品行业的“低GI风潮”,不仅是社交平台上“减肥必吃清单”的高频词,更已成为撬动千亿市场的新支点。从乳制品巨头到新锐茶饮品牌,从传统商超到生鲜电商,整个行业正加速涌入这条健康饮食细分赛道。
要理解低GI的走红,首先需要厘清这个高频出现的概念:GI即血糖生成指数,反映的是食物进入人体后引起血糖升高的速度与幅度。当GI值≤55时,该食物即被定义为低GI食品。这类食物因在胃肠中停留时间长、葡萄糖释放缓慢,能有效避免血糖骤升骤降,这一特性使其成为控糖人群的“心头好”。
而低GI的流行,绝非偶然。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(2020年版)》的数据显示,过去40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持续攀升,18岁及以上人群患病率已达11.2%,其中90%为2型糖尿病,其发病与饮食结构、生活习惯密切相关。与此同时,体重管理、亚健康改善等需求日益迫切,“控糖”从糖尿病患者的专属需求,变成了全民健康生活的标配。
这种需求的爆发,直接催生了低GI市场的井喷。公开数据显示,当前中国低GI食品市场规模已达1762亿元,年增速稳定在10%以上;京东超市数据更显示,早在2022年低GI食品成交额同比激增10倍,购买人数增长8倍。生鲜电商叮咚买菜的表现更为惊人:其平台低GI商品销售额从2023年上半年的不足百万元,飙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近6000万元,两年间增幅近60倍。

低GI食品市场的快速膨胀,正引发食品企业的“神速”响应。但回溯过往,这一赛道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。
很长一段时间里,低GI食品始终贴着“难吃”的标签,更多被视作“特医领域”的专属产品。即便其适用人群看似广泛,但相较于欧美市场的成熟,国内低GI行业的发展始终不温不火。这种僵局,直到2019年《食物血糖生成指数测定方法》标准的出台才被打破——标准的落地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明确依据,也让沉寂的国内低GI市场终于泛起些许涟漪。
不过,彼时的低GI食品,核心品类仍集中在“特医食品”范畴。其中,DGI与初吉是初代较具代表性的品牌。
成立于2017年的初吉,首款产品便是低GI代餐饼干,同年便实现百万级销售额;而2012年成立的玛士撒拉,在低GI赛道深耕多年后,也借着近两年的融资动态走入大众视野——2022年12月完成数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,2023年4月再获近亿人民币A+轮融资,其旗下四大系列产品中,便包含面向糖尿病人群的DGI食品矩阵,涵盖饼干、代餐棒、黑燕麦片等多个品类。

真正的爆发是在2022年。据不完全统计,此后“低GI”相关项目的融资动态密集涌现:2022年8月,慢糖家完成千万级人民币种子轮融资,其首款产品正是低GI慢糖吐司;同年12月,糖友主食专研品牌“糖友饱饱”斩获数千万A+轮融资;2023年11月,慢糖家再获数百万美元天使轮融资。资本的持续注入,让低GI赛道的热度不断攀升。

与此同时,这两年国内入局低GI市场的企业还在不断增加,既有中粮这样的国家队,也有达能、伊利等知名食品企业。可以说,行业巨头的入局更是将市场推向了新高度。
例如在乳制品领域,蒙牛、伊利、君乐宝等头部企业率先发力,推出低GI牛奶、酸奶等产品,将日常饮品纳入健康化改造轨道;烘焙赛道,盼盼食品推出低GI无糖燕麦饼干、营养欧包,百草味的“每日坚果”则拿下低GI认证,让零食逐渐摆脱“高热量”标签;茶饮行业更将低GI作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,喜茶、霸王茶姬等品牌纷纷将“降低升糖指数”写入产品卖点,重新定义新式茶饮的健康属性。

从创新角度来看,虽然低GI产品配料表中膳食纤维、抗性糊精、菊粉、异麦芽酮糖等成分出现频率较高,在原料和辅料的应用上较为同质化。但现阶段产业链上也开始呈现出从原料到技术等多层面突破的场景。
而从品类覆盖来看,低GI食品已从最初的代餐粉、能量棒,逐步扩展到面包、面条、麦片、饮料乃至月饼等节庆食品,形成全场景渗透的格局。
目前,在一些社交平台中搜索低GI食品,其食用场景已经涵盖了应酬、熬夜、早餐、晚餐、夜宵、下午茶、户外等多个领域,与“控糖减肥、健康饮食、精致上班族”等进行强关联。
而线下商超、便利店的货架、线上电商的“低GI专区”,也无不印证着一个事实:曾经的细分概念“低GI”,已成长为食品行业的主流趋势。

尽管市场增速惊人,但低GI食品的普及仍面临多重挑战。此前,有业内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:“消费者反馈与行业认知存在明显错位。”
这种错位集中体现在三大痛点上:
其一,“智商税”质疑挥之不去。由于缺乏统一的低GI认证标准,部分企业存在“概念营销”嫌疑,标注“低GI”却未通过专业检测,导致消费者对产品真实性存疑。
其二,“选择少”与“不好吃”并存。当前市场上真正通过认证的低GI产品SKU仍有限,同时,为控制GI值,部分产品牺牲了口感,陷入“健康但难吃”的怪圈。
其三,推广成本高与认知度低的恶性循环。低GI认证需专业机构检测,企业投入成本高;而消费者对GI值的含义、判断标准了解有限,进一步制约了产品渗透率。

面对痛点,一些平台方正在主动破局。
例如作为最早布局低GI赛道的生鲜电商之一,叮咚买菜不仅喊出“打造全场景、全品类低GI食品专区”的口号,更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达成战略合作,计划从标准制定、商品开发、认证测试到科普推广全链条发力。
京东等主流电商也在加码布局。《2024京东食品饮料健康趋势白皮书》将“低GI”列为核心健康趋势,其平台搜索热度与销售额的持续攀升,印证了流量向销量转化的巨大潜力。
行业预测显示,到2030年中国低GI食品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。这个数字的背后,是健康消费需求的持续释放,也是行业从“概念狂欢”走向“价值深耕”的转型契机。
正如业内专家所言,低GI市场的持续增长,离不开三大支撑:统一的认证标准打消消费者疑虑,技术创新解决“健康与美味”的矛盾,全渠道科普提升认知渗透率。
可以预见的是,当大众健康化已成定局,在市场需求持续增长、产品创新与多样化、行业标准逐步完善和市场竞争加剧等趋势的推动下,低GI食品或许能真正从“风口概念”,变成融入日常的健康生活方式——而这一天,或许比想象中还要来得更快。
